【人際關係】人格與社會心理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摘譯)
關係之內隱理論(ITRS)會干擾「對一個人的夥伴想要更多」與「對其關係感到滿意」之間關聯性的支持。
「一個人對理想夥伴所想要的」與「一個人相信他或她目前的夥伴所擁有的」之間所感受的存有差距。此項差距以直接與間接方式加以衡量。「對一個人的夥伴想要更多」會一致而強烈地關聯到對其關係感覺較不愉快。當一個人具有培養導向(較高的增長與較低的命運信念)時,「想要更多」較不會強烈地與一個人的滿意度連結。人們能認知其夥伴較不正面的屬性而仍保持相對地較滿意。
比一個人的夥伴看待他自己或她自己更優厚地看待一個人的夥伴,一般會與「對其關係感到更滿意」相連結。「優厚地看待一個人的夥伴」與「感到滿意」之間的關聯在那些相信增長的人當中是較薄弱的。一個人的夥伴會不同地看待其關係。增長信念本身在討論其關係的差異觀點之後,預測了增加幸福及減少抑鬱。因此,相信關係的限制可以被克服的價值不應被低估。當與命運信念結合考慮時,增長信念的益處更令人印象深刻。與夥伴討論其關係的差異觀點後,那些培養導向者感到增加正向性,而那些評價導向者則感到增加敵意。培養導向者將限制與弱點當作親近與理解的啟示而未診斷或責怪其夥伴或關係。評價導向既使微小的差異也可能採取強烈的意義,可能導致對一個人的夥伴做出更強烈的、更決斷的推論,會有不可逾越的感覺。
命運與增長信念的干擾作用可能反映認知與動機兩項基本機制。認知機制源於培養導向被有潛力改善關係而無需診斷之信念所特性化的事實。激勵機制可能讓一個人較不會受到自己與一個人的夥伴間之衝突與差異的素質所威脅。他們可能被激勵維護與改善關係,並且認知限制與弱點似乎是在此過程中的一項關鍵資產。關係之內隱理論(ITRS)反映了認知與動機兩個過程(即理想化與真實性)而可能以有意義的方式影響一個人對於與關係相關的認知、情感與行為。
專注於成功的獲取促進掌握與享受,而試圖規避失敗則促進無助感(即Elliot & Church,1997年)。增長與維持似乎與接近一個更好的關係有關,而命運與診斷似乎與規避一個人所感知具挑戰性的或不可能的關係有關。朝著增長與改善的激勵導向在有關自我方面已經被驗證(Deci 與 Ryan,1987,1991)。增長與改善導向者具有較少的自我強化策略,包括自利性偏差、自我設限與防禦性應對(Knee與Zuckerman,1996,1998)。
一個人可能預測培養將會與認知對關係的挑戰有關,並試圖公開而直接地加以處理,而非否認其存在或放棄,而一併放棄其關係(Hodgins與Knee)。
對於理想化之重要性的支持會預測滿意度,當一個人贊同成長信念時比較不致於如此。關係維護導向似乎可能有類似後果作為對婚姻的一項較普遍承諾,可能增加為真實性奮鬥並緩衝對夥伴負面特徵的原本威脅影響。
根據大學生樣本所做的研究,其中浪漫關係可能是相對短暫的。雖在吸引過程與約會傾向研究方面是一個強項,但也限制較既定關係與婚姻的普遍性。
在種族方面有相當多樣化的樣本雖是行為研究方面的一個強項,但也限制了只有類似多樣性母體的普遍性。
關係的信念是否隨種族與文化價值而不同以及關係之內隱理論(ITRS)的後果是否因種族與文化而變化。目前的樣本並未大到足夠詳細研究這些假設。在大規模的研究中不同種族與文化背景的配偶被審慎地抽樣是較理想的。由於橫切面數據而無法推斷「對一個人的夥伴想要更多」與「感到滿意」之間因果關係的方向。Murray與Holmes(1997)提供「正向幻想可預測隨著時間推移而增加關係滿意度,但關係的滿意度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預測增加理想化」的某些證據。
目前在命運與成長信念方面的架構直接評估關係之內隱理論(ITRS)而非依賴原始針對成就方面的研究設計的衡量。雖然內隱理論的理論框架是跨領域被共享,但評估關係之內隱理論(ITRS),特別拓寬法理網絡及該構念本身。事實上,在研究中,人格的內隱理論並不能夠解釋其結果。
相當多的研究認為滿意度經常基於浪漫關係領域內及超出領域外兩者的正向幻想(Murray等學者,1996年,1996年。Taylor與Brown,1998;Van Lange 與Rusbult,1995)。不是每個人對於浪漫關係的滿意需要知覺一個人已經找到理想的夥伴,它取決於一個人所相信的是什麼。當一個人相信關係是基於增長與理解,且相信關係並非從一開始就注定,知道一個人的夥伴未能達到一個人的理想,大多與一個人目前的滿意度無關。這些人相信關係並非基於降臨完美的夥伴,而是基於與某人發展與加強一個結合鍵。他們可能對於其夥伴保持良好的印象,即使在其夥伴的限制與缺陷顯現之後。當一個人看待限制與差距為親近的機會而不是厄運的徵兆,這些原本致命的經驗可能會失去其毒害性。